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曾小慧)近日,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他利用业余时间兼职送外卖的经历,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赞其踏实努力,肯定劳动尊严;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质疑是否合规。
据媒体报道,孙先生曾当过消防员,去年年底转业后,被分配到遂宁市船山区某单位从事纪检工作。前不久,在单位下发了公职人员可以从事副业的相关通知后,他申请当一名兼职外卖小哥。经单位批准同意后,孙先生开启了骑手模式,每晚8时左右开始接单,3小时能赚百余元。
孙先生这事发到网上,网友们在评论区炸开了锅,对职业尊严展开了一次大讨论。有人认为“公职人员干这个掉价”,也有人力挺“靠劳动挣钱,没毛病”。孙先生那句“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的坦然回应,则精准击中了社会痛点——这本质上是对“职业高低论”的温柔反驳,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正如网友们说的那样,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用体力换取收入,同样值得尊重。
一提起公职人员,“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等标签常被贴上。然而,孙先生下班送外卖,同事中有人开网约车、有人跑代驾,这些接地气的兼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公职人员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同样是为孩子学费发愁、为房贷奔波的个体,同样背负着柴米油盐的日常压力。他们“多挣点钱,给家里换个新冰箱”之类的朴素愿望,悄然打破了外界对“体制内”的刻板印象,让公众看到了普通公职人员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
公职人员兼职最大的“赚头”,或许在于其对共情能力的塑造。2021年4月,时任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化身外卖小哥,亲历一日奔波后,坐在路边感叹“钱太不好挣了”。这份珍贵经历,为他日后促成骑手意外和医疗问题的保险政策出台提供了坚实底气。做过外卖小哥的王林,能理解外卖行业的艰辛。或许有过类似基层实践经验的其他公职人员,也能更深刻理解各行各业的难处,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便能多一份实事求是的考量与推己及人的体谅,少一份“拍脑袋”的武断。这份源于实践的理解,若能转化为更接地气、更具温度的政策,就能让群众的奋斗更有价值、生活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