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芙蓉国评论
芙蓉国评论 | 从“明知山有虎”说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知山有虎,后一句是什么?难以想象,8岁稚子用一句“不去明知山”解构了我30余年的认知体系。曾几何时,“偏向虎山行”的豪言如金戈铁马,在我们“80后”的成长轨迹里踏出铿锵印记。而今少年轻扬的衣角掠过,带起的不只是庭院落叶,更是新旧教育理念碰撞的猎猎风声。

流行语的嬗变恰似时代递来的棱镜。初闻“躺平”之语,恍若看见理想主义殿堂的倾圮;待细细思量,方知这是新世代用独特语法书写的生存宣言。当在线教育平台将哈佛课程化作指尖星辰,当知识类短视频让量子物理成为茶余谈资,仍执着于“头悬梁锥刺股”的训诫,不啻于在数字原住民的国度传唱甲骨文篇章。陶行知先生早有箴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可我们的园丁们,是否还在用培育松柏的方式修剪多肉?

分数崇拜的坚冰之下,涌动着多元价值的春潮。苏炳添的跑道丈量着9秒83的东方速度,天问团队的数据流编织着火星轨道的经纬线。当人工智能开始解构知识的垄断地位,教育者手中的罗盘不应再是千篇一律的分数刻度。犹记得钱学森之问回荡在科技馆穹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或许答案就藏在某位少年拆卸的机器人关节里,在某位少女描绘的星空轨迹中。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将璞玉雕琢成统一制式的工艺品。那些在传统评价体系里“偏科”的灵魂,可能是未来某个领域的达·芬奇;那些被题海淹没的奇思妙想,或许正孕育着改变世界的星火。

站在文明迭代的门槛前回望,教育者手中的火炬需要注入新的燃料。这火焰当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既能照亮典籍中的智慧结晶,亦可点燃VR眼镜里的未来图景。当我们学会用少年的语言重写教育诗篇,那些曾在风中凌乱的困惑,终将化作破茧新生的蝶翼,托起一个民族向星辰大海远航的壮阔征程。

作者 李超

编辑:李思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