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陈祝安)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长期存在:乡镇干部疲于应付上级部门的“甩锅”任务,群众办事常因职责不清而“来回跑”,基层治理效能被“隐形枷锁”束缚。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的乡镇履职清单制度,以“三张清单”重构权责边界,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成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关键抓手。
权责明晰:从“无限责任”到“法定边界”。长期以来,乡镇承担的职责泛化严重,江西省某县曾发现每个乡镇需处理多达1100项工作事项,涵盖从动物检疫到材料汇编的“杂活”。这种“权责失衡”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甚至出现“赶鸭子上架”的无奈。履职清单通过梳理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将职责范围从“模糊地带”转向“法定框架”。该县明确乡镇基本履职事项仅116项,上级部门收回133项,动物检疫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由县级部门直接负责,既避免基层“越位”,也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治理风险。这种“三张清单”的划分,让乡镇干部从“被动接单”转向“精准履职”,为基层治理划定清晰的“责任田”。
减负赋能:从“文山会海”到“服务下沉”。履职清单的减负效应显著,江苏某镇通过清单试点,将动物饲料企业监管等专业任务上交市级部门,乡镇干部从“应付式检查”中解脱,转而聚焦田间地头的农业服务,企业也因专业检查减少而提升效率。让干部从“12本材料汇编”的负担中解放,将时间用于民生实事,群众办事从“跑多趟”变为“一次办成”。减负不是“躺平”,而是“精准赋能”:清单配套的资源下沉机制,如执法权限下放、数字化工具配备,为基层干部提供“工具箱”。如通过清单明确环保、自建房管理等难点事项的牵头部门,推动跨部门协作,让治理从“推诿扯皮”转向“协同联动”。
动态管理:从“静态清单”到“长效治理” 。履职清单的生命力在于动态调整。有评论指出,需建立“准入-评估-调整”闭环机制,防止“表外扩容”。例如,山东通过《乡镇职责任务清单指导目录》将环保、可再生能源开发等7大领域176项任务法定化,并允许各地动态调整,确保清单与实际需求同步。安徽某县则通过“基层吹哨、中心调度、部门报到”机制,将清单执行纳入考核,强化监督问责。这种“活水机制”既避免清单僵化,又以法治刚性保障治理效能,使清单成为基层治理的“自适应系统”。
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密码”—乡镇履职清单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本质是权责关系的现代化。通过清单重构权责边界、赋能基层创新、激活治理效能,基层干部得以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群众诉求得到更精准回应。当“三张清单”成为基层治理的“指南针”,“小马拉大车”的困境终将被破解,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焕发更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