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芙蓉国评论
芙蓉国评论 | 他们走出孤岛,从此在邵阳有了“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在天气冷了,必须把腿包起来,不然会冻感冒,也不利于伤口痊愈。”10月16日上午,市社会福利院家属楼内,熊错正给做完手术的佘曼曼(化名)盖被子。佘曼曼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喊着妈妈,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徐徐展开。

然而,她们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饮食起居的场所,更是亲情血缘的纽带,是社会的细胞。而在市社会福利院家属楼内,共有5户“特殊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对富有爱心并经过专业培训的夫妻和6名福利院的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组成一个“家”,他们打破思想壁垒,编织出跨越血缘的真挚亲情,这些“特殊家庭”被称为类家庭。

市社会福利院类家庭项目自2021年启动,三年多过去,项目发展情况如何?各个家庭环境、儿童的精神面貌、儿童与家长间的情感建立等方面有了怎样的变化?小小类家庭背后,又蕴藏着多少对病残孤弃儿童的爱?近日,记者走近类家庭,探寻他们的故事。

“折翼天使”迈向新生

“崽,你尝尝这个牛肚,很好吃的。”10月16日18时30分,1号类家庭妈妈唐艳珍把盛满饭菜的碗端到饭桌旁的电视柜上。“谢谢妈妈!”邵杉(化名)说完,将一条腿放在电视柜上缓缓坐下,另一条腿抬起,用脚趾夹起勺子将饭菜往嘴里送,残疾的双手无力地耷拉着。

饭后,邵杉开始用嘴“握”笔,一笔一画写起了家庭作业。“我写不同科目,能够写出不同的字体。”邵杉笑着说。

“我们杉杉有‘绝技’!”坐在旁边的唐艳珍满脸骄傲地说,“不仅会用嘴还能用脚写字,字迹工整,他在母亲节的时候还送给我一幅他自己画的画。”

很难想象这个刻苦学习的男孩,几年前还是个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孤儿。2020年,11岁的邵杉进入市社会福利院,因上肢残疾导致心理自卑,不愿和人说话,情绪易怒,多次进行过心理干预治疗。刚进入类家庭的他,穿衣服、刷牙都需要妈妈帮助,稍有不如意便会顶撞父母,和兄弟姐妹吵架。

“你只是手不如其他小孩灵活,但你反应快、脑子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人能照顾你一辈子,为什么不慢慢训练自己呢?”妈妈唐艳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邵杉充足的爱与鼓励。睡觉时爱踢被子,唐艳珍半夜起来给他盖被子;脚被蚊子咬了,唐艳珍给他涂上花露水;做作业时,唐艳珍会端上满满的一盘水果……如今,邵杉不仅自理能力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还曾获得“双清区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和邵杉一样,进入类家庭的其他29名孩子同样改变很大:邵飞(化名)从缺乏自信总是躲在角落到主动与人打招呼;邵米(化名)从多次自残到笑容满面对大家敞开心扉;邵洋(化名)战胜自我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经专业测评,30名孩子在亲子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负性情绪管理、运动能力等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生活环境适应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爸爸妈妈”为爱护航

“我们要抓紧做饭,孩子们马上放学回来了。”10月16日18时,3号类家庭妈妈李立新正在做晚饭,爸爸陈左平在一旁洗菜。

李立新与陈左平是一对退休的恩爱夫妻,子女大学毕业后忙于自己的事业,对他们的陪伴越来越少,一时间夫妻俩不免孤独,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2022年初,偶然看到市社会福利院以聘用妈妈为主,爸爸共同参与的形式,招聘爱心父母成立类家庭。在获得子女充分支持后,夫妇俩通过面试、岗前培训,同年3月,与6个男孩组成3号类家庭。

“我们退休后每天很无聊,和孩子们组成‘家’后反而变得充实,几乎付出了全部精力去爱他们。”李立新说,“爱是陪伴,我和孩子爸爸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做游戏;爱也是无条件地接纳,在孩子裤子尿湿的时候我安慰他,给他洗干净,在孩子哭泣时我把他拥在怀里,告诉他——宝贝别怕,有妈妈在,妈妈永远爱你!”

“我很感谢爸爸妈妈,爸爸总是牺牲休息时间,深夜还辅导我数学作业。”邵景(化名)说。邵景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因基础差,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陈左平曾经是一名数学教师,看到邵景学习越来越跟不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背乘法口诀、理解数学公式、练算术题……在陈左平的悉心教导下,邵景的数学成绩从不及格提高至80多分。

类家庭的组建并不容易,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成长经历,甚至存在伤残。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这对类家庭的父母是巨大考验。

“让每个孩子开口叫你妈妈,接纳和认可你,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 4号类家庭妈妈熊错说。

在项目成立后,类家庭开启全新的科学抚育模式。家中会张贴全家福、富有孩子性格特色的书画作品等,让孩子更具家庭参与感;父母不仅注重养育,还会关心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会运用回应式教育抚育理念及时、恰当和持续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自尊,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父母每个月都要给家中的每一位孩子书写一篇成长记录,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父母每季度书写家庭项目报告、生活报告……

“叔叔阿姨”共助成长

“张姨,我们老师说需要笔墨纸砚”“张姨,我缺一个画画材料,可以给我买吗”“张老师,辛苦你报上这些药品的采购清单”……孩子们和类家庭父母们每天给类家庭项目班长张美玉添点甜蜜的“负担”。

“我的工作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乐在其中。”张美玉说,“类家庭中父母兼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活泼,我都很温暖。”

“让孩子们从福利院走入家庭,促进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塑造健康心理和良好性格,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最终走向社会是类家庭项目创建的初衷。正常家庭小孩有的,我们院里的小孩也得有,院内的孩子要和正常家庭小孩一样,成长成才,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郭海强说。

目前,市社会福利院收留儿童89人,其中孤儿4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2人,困境儿童8人。该院为这些孩子提供学习生活场所,同时与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4家医院合作,建立院内孤残儿童就医“绿色通道”。2023年,共救治儿童117人次。

市社会福利院还探索社会福利事业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2020年,该院被纳入邵阳市残联部门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社会智力残疾儿童可在该院免费康复治疗。2024年,在教育部门部署指导下,该院筹备成立“双清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向社会残疾儿童开放优质儿童福利机构康复特教资源;为全市贫困家庭智力脑瘫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日托照料;为全市残障儿童及其家庭在康复训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免费辅导培训,打造没有围墙的福利院。

根据今年9月23日省级系统数据显示,目前邵阳地区共有孤儿108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641人,农村留守儿童53542人、困境儿童5984人,如何让类家庭项目得到更广普及,值得深思。

“类家庭项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力量,也凝聚了全社会对民政福利事业的支持与帮助。”类家庭项目顾问、市政协委员李梅表示,“要让类家庭项目更广普及,可从明确类家庭项目定义与价值、分析儿童心理与需求、优化项目实施与管理、建立持续发展与改进机制及加强媒体宣传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努力,让更多爱心力量汇聚起来全力保障孩子们教育、医疗等权益。”

“其实在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失独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身心遭受巨大的创伤,尤为渴望孩子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慰藉。因此,在招聘类家庭父母时,也可考虑给予失独父母优先权,不仅对他们是一种关怀,也可以实现双向的慰藉与救赎。”李梅说。

|记者:蒋玲慧 袁光宇 通讯员 左敏

|一审:蒋玲慧

|二审:袁进田

|三审:刘成群

编辑:刘陪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