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芙蓉国评论
芙蓉国评论 | 他们,为何而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截至2023年年末,邵阳市常住人口为635.88万人,其中不乏大量外地人口。他们,为何而来?一座“老城”又该如何把握住时代脉搏,强劲“吸新”?

以产聚才

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从学校安排的大巴车上下来的时候,20岁的娄底人梁斌两手空空,除了一腔闯劲。

时间回到2014年,梁斌刚从老家的一所职业学校毕业,校企合作给了他机会——经过初试和面试后成功入职位于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十年过去了,用梁斌的话说,自己已经成了大半个邵阳人。

2021年,梁斌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邵阳买了房,他想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把老婆孩子接到邵阳一起生活。“买了房子,孩子就可以就近上小学,即便是没有买房的外地同事,公司也会妥善解决小孩入学的问题。”梁斌说,邵阳的一些政策让无数像他一样在邵务工的外地人没有了后顾之忧。

“第一次踏进公司大门的时候都找不到北,园区实在是太大了!”梁斌在学校学的是汽修专业,而三一算得上是行业内的领跑者,尽管需要背井离乡,梁斌仍坚持自己的选择。然而新奇感还没过,梁斌就萌生了想要“跑路”的想法:“刚进入公司,很多东西都不懂,带教师傅安排的活干不完就只能天天加班,太累了,刚从学校出来哪受得了这样的苦啊!”当被问到为何又留了下来时,梁斌憨笑着说:“园区环境不错,工资待遇相对也很好,想着早点攒够钱娶老婆哩!”如今,梁斌成为了公司里的“多面手”,谈及未来,他表示将专注工作、精进技术,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聚集在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98家企业,为外地流入人口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263家规上企业更是吸引了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大学生以及灵活就业人群。截至目前,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就业人口2.8万人,外来人口占比近25%。

“论待遇,邵阳比不上北上广深,论学术资源,也没有长株潭强,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渴望,邵阳与其他城市相比却不减半分。”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吸引企业和鼓励投资,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7日,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对符合标准的入驻企业实行相应的厂房建设、设备购买等补贴政策,并对按合同约定条件建设投产的新入园用地项目,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

架桥引路

让企业家唱主角、站C位

“地理区位不是很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待提升。”这是唐晨曦对邵阳的初印象。随着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邵阳分行(以下简称兴业银行邵阳分行)的成立,2021年12月,唐晨曦离开家乡衡阳来到了陌生的邵阳,在此之前,他对邵阳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担任兴业银行邵阳分行行长以后,唐晨曦就一直以邵阳人自居,在他看来,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立足于邵阳的银行,就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于当地的企业和重点战略。

“我们是目前为止入驻邵阳最晚的商业银行,刚起步的时候又碰上了疫情,自己心里也是直打鼓,但很快就打消了顾虑。当时,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拓展业务,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唐晨曦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邵阳并不具有优势,但邵阳的营商环境很好,发展商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对投资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也紧密结合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导向,通过深耕区域特色,迅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把邵阳人留下来,让银行员工实现本地化转型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发展导向。”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邵阳分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地人,唐晨曦认为,吃得苦、霸得蛮的邵阳人在干事创业上韧劲十足,为银行扎根邵阳、深化企地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真办事真解难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没有得到大城市经济的辐射,邵阳如何吸引投资,把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留下来?近年来,邵阳市以“三送三解三优”行动为抓手,以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着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氛围,让企业办得起、留得住、营得好、行得远。 

1992年出生的甘肃女孩袁慕思,是邵阳一家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创始人。多年前,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还在邵阳学院求学的袁慕思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2014年,邵阳市组织的一次创业培训,让一向冷静的袁慕思内心起了波澜。从此,她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创业团队,常年奔波于邵阳的山区和农户之间,找寻优质农产品,为农户量身定制营销方案,并试图搭建一个农产品产销平台,实现农户和客户的共赢。

“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缺的往往是资金。当时一起创业的小伙伴,家里条件都不好,给不了什么支持。我们就通过办信用卡,几百上千地筹资。”回想起当年的创业经历,袁慕思感慨万千,“除了资金上的压力,那时候去村里,经常会面临语言不通的尴尬,有时也会遭遇一些村民的质疑,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失误而损失惨重的情况。”

理想与现实虽有差距,但心中名为“希望”的光却可以照亮方向。凭借着满腔热情和不断积攒的经验,曾经处于规划层面的项目一步步落地,并乘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东风,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毕业后,袁慕思选择和团队继续在邵阳打拼。“父母原本希望我回甘肃安安稳稳当一名老师,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发展自己的事业。”袁慕思坦言,留在邵阳,不仅因为有母校邵阳学院的助力,更因为邵阳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从高校创业孵化,到政府提供的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这些保障措施让袁慕思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蜕变为青年创业达人。“在创业过程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场地、水、电以及通讯设施,并组织创业导师和知名专家进行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样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经常上门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并提供商业策划、宣传推广等服务。”如今,袁慕思在邵阳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更加坚定了她将邵阳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决心。

宜居宜游

在邵阳找到向往的生活

从“暂住”到“居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取决于现代化程度,还体现在人情味、烟火气以及给人带来的归属感中。

每天16时,李兴华(化名)骑着自己的煎饼车,准时出现在广厦文化教育创意园附近。

做生意,李兴华不喜欢瞎吆喝。他出摊时,总是把各类原材料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然后安静地看着过往的人群。

李兴华今年66岁,4年前,因为在邵阳工作的小儿子买了新房,李兴华便从河北老家来到邵阳,帮儿子操办房子装修的事。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兴华走遍了邵阳的大街小巷,直观感受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也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搭子”。“大家伙儿经常约在一起下棋、遛弯、锻炼、喝茶。”李兴华说:“后面儿子提出让我和老伴在邵阳长住,我们欣然答应了。”

来邵前,李兴华在北京经营着一家煎饼店,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干得红红火火。忙完装修的事后,闲不住的李兴华一直想重操旧业。于是,在儿子的支持下,李兴华买了一辆煎饼车,在离家不远的广厦文化教育创意园卖起了煎饼果子。

“很多小年轻在这边上班,他们平时喜欢在外面买东西吃,经常光顾我的煎饼摊。”李兴华称,一来二往,他认识了许多年轻朋友,也经常会在做煎饼的间隙与大家聊聊天。“这些小孩比我儿子还小,看见她们就忍不住多嘱咐几句,要她们好好吃饭。”

对于煎饼摊生意的好坏,李兴华并不在意。他每天摆摊3小时,其余的时间,就帮忙带带孙子、或出门见见朋友。“本来打算等装修完就回去,没想到一呆就呆到了现在。”李兴华乐呵呵地说,如今老伴也过来了,这种闲适自在的生活让他们很享受。

对于李兴华而言,来到邵阳源于特定的契机。然而,在大多数外地人看来,他们更多是借助旅游的窗口,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今年“五一”假期,邵阳市共接待游客145.8276万人次;纳入监测的16家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3.3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92%。“邵阳最靓丽的名片是山水,最厚重的底蕴是文化,最优秀的禀赋是生态。近年来,依托越来越完善的机场、高铁、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崀山、南山、黄桑、云山、花瑶等生态文旅品牌正逐渐深入人心。”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体系,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赛事、文旅活动和产业品牌,吸引更多外地朋友前往邵阳、了解邵阳、爱上邵阳。”

打造人口“引力场”

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关键

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邵阳流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如何扭转逆势?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创造宜业环境吸引人才,在大力培育数字化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在引、育、留、用、管等方面举措;另一方面要打造宜居环境留住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人文空间,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吸引人才争相绽放。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外来人口在就业过程中,除了薪资待遇,更讲究工作的获得感和愉悦感。让他们满意的企业往往具备制度规范、管理人性化等特点。”邵阳就业频道就业择业指导专家肖袅平说:“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水平,例如生活便捷程度、医疗健康保障、教育资源质量等,也是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包容性强的城市更容易带来人口流入,因为这能让外来者感受到更多人文关怀,并且公平地享有社会公共服务。”

“要提升区域竞争力,需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其次,应完善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以优化要素配置,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减少要素流动障碍;同时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邵阳学院教授肖功为说。


|记者:易蓝 黄云

|一审:蒋玲慧

|二审:袁进田

|三审:刘成群

编辑:刘陪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