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芙蓉国评论
芙蓉国评论 | 邵阳民营经济:何以繁花,何止繁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蒋玲慧 通讯员 邓玉琪 廖明清 申厚铖

“这些工具用起来方便,价格还便宜。”4月5日,在邵东市第八届五金机电博览会上,扳手、钳子、锤子等3500余种五金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一大批采购商驻足。当天,还举行了包含金属材料制造、资源再生、跨境电商平台搭建等11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活动,达成签约金额116亿元。

邵东市第八届五金机电博览会人潮涌动。 邵阳日报记者 刘昌鸿 摄

在邵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邵东市五金企业转型升级,建立起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快速加工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3D打印平台等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邵阳的小五金“玩”出了大生意。除了五金,邵阳的打火机、皮具箱包、发制品、自动化装备等产品也畅销全球,处处可见邵阳民营企业的活力。

邵阳民营经济,何以繁花,何止繁花?邵阳民营企业敢闯敢干,一路春风一路歌。2023年,邵阳市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50.33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97.7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996.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3.1%。

发乎“草根”赢在“集群”

过去,民营经济因扎根于民间,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如小草,被称为“草根经济”。邵阳曾经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城市,是湖南工业明星,湖南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一批批“草根”企业在邵阳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邵阳俯瞰。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在新赛道不断涌现、新业态方兴未艾的当下,邵阳如何让民营企业“硬核”发展,让民营经济基业长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北路上,每天清晨在“宝隆和”老店排长队吃米粉的顾客络绎不绝。昔日“宝隆和”是传统邵阳米粉的代名词。如今,“宝隆和”米粉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建立了生产、仓储、配送、研发、培训等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邵阳红 出货仓”电商销售平台,“宝隆和”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产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壮大”新思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像“宝隆和”这样的“草根”企业通过“抱团”,实现了高效益。近年来,邵阳市主动打造“邵阳红”公共品牌,邵阳的104家企业、227个品种纳入“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名录,涵盖茶饮、粮油、果蔬、美味食品、中药材五大类别,借势品牌效应,邵阳的名优产品走出邵阳,远销海外。目前,“邵阳红”品牌目录产品年销售额可达200亿元。

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热火朝天。 邵阳日报记者申兴刚 摄

4月7日,在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十足”,满负荷运行。“现在我们可实现年产打火机超20亿支。”公司副总经理白家宝说,“在全球在售的打火机中,每5支就有1支是我们的打火机。”

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红火,彰显了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的实力。邵东打火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打火机生产及配套企业约120家,拥有东亿电气、龙丰实业等10余家龙头企业,已成为邵东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元钱的打火机生意做成支柱产业。

不久前,我市发起成立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联盟,让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三一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湖南富兰地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达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60余家装备制造业公司搭建起合作交流平台,推动行业内企业互利互惠、抱团成长,促进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实现“降本增效、解决配套、打破信息孤岛、共襄发展”目标。

邵阳东盟科技产业园。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千年古城,向新而行。近年来,邵阳狠抓产业布局,将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一号工程”加以推进,形成了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生态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新型显示)、大健康、新能源、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和精品文旅的“3×3”现代化产业体系。邵阳市各县市区(园区)“一主一特”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打造了邵阳经开区发制品产业园、仙槎桥小五金工业园、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邵阳县油茶产业园、团山打火机产业园等一批产值过50亿元的特色园区。打火机、小五金、油茶、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发制品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产业集群及培育对象,数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居全省第1位。

起于“制造”强在“智造”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湖南邵虹特种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仅有0.5毫米的超长超宽超薄液晶基板玻璃正一批批产出,其厚度、翘曲、应力等关键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我们是唯一具备生产G8.7规格基板玻璃产品能力的国内企业,这条生产线打破了国际垄断。”该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王刚介绍,这条生产线可实现1.4亿元左右的年产值。  

近年来,邵阳市抢抓风口、就地实施产业转化,以“另起炉灶”的方式打造出了一条以彩虹玻璃、邵虹玻璃“两块玻璃”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围绕彩虹玻璃,邵阳市积极布局上下游企业,出台“特种玻璃谷”规划、新型显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型显示产业链快速壮大。以新型材料玻璃产业为代表,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给邵阳注入了新活力。邵阳“智造”逐渐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万脉医疗专利证书墙。邵阳日报记者 蒋玲慧 摄

“我们研制的这款SF-C系列穿戴式睡眠记录仪能够采集脑电、血氧、脉搏、鼾声等16项生理信号。”湖南万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杨鸥说,“这个产品已获得16项专利,可实现呼吸慢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湖南万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省为数不多,从事呼吸诊断及无创呼吸机的研发、生产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壁垒,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科技成果等百余项知识产权,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以及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设备搬运货物。申兴刚 摄

维克液压超高压柱塞泵、广信科技绝缘纸占全国市场份额首位;通达汽零车用氮气弹簧的产品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居全球前列,销量全国第一;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家“一树三花”型(集酱香型、浓香型、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为一体)酒类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经济效益百强企业、湖南省大型骨干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细数一个个邵阳民营企业的亮眼成绩,目不暇接。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邵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制造”到“创造”“智造”,邵阳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围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五大工程”,2023年,邵阳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12%,排名二类地区第1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2020年增长超10倍;院士(专家)产业园、邵商研究院相继揭牌成立;邵阳市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民营企业占比超97%。

培优“环境”兴在“沃土” 

一个地方的民营经济越兴盛,经济活力就越强劲。那如何让民营企业扎根邵阳,开出硕果繁花?

如果把企业比作“舟”,那营商环境则是“水”。再大再好的船,没有水也会搁浅,不循航道也会触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万事好通”的营商环境,更需要“甩开膀子就是干”的无忧“生态”。

“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我们更便捷了。”邵阳兴达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纯说,“现在我们遇到问题,工作人员都会跟我们及时沟通,耐心指导我们办理业务,不需要再跑冤枉路了。”

圣菲达服饰车间。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自去年开始,位于邵阳经开区的湖南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简称圣菲达服饰)外贸回暖,国内市场也大幅增长,订单迅猛增长。订单太多,人手紧缺,成为了圣菲达服饰幸福的烦恼。“得知我们的情况后,园区行动迅速,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为我们新招了200多名员工。”总经理樊祺说。4月2日,在该公司生产车间内,800多名员工加紧生产泳衣、防晒服等服饰,有望提前完成今年首批订单。

2023年,我市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了“旬简报、月通报、季小结、年总结”的工作调度机制和损害营商环境公开曝光机制、督办落实机制;“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深入开展,帮助经营主体解决问题3.1万个,退减缓税费18.6亿元;“企业家接待日”“政银企对接早餐会”“一起益企”等活动持续举办,积极破解企业融资、人才用工、用地、用能等难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邵阳分市场服务平台功能逐渐完备,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要素市场全覆盖,为279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8.48亿元;首届湖南科技创新论坛启动仪式暨院士专家邵阳行、航天科普展等系列活动开展,助力企业发展交流;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成功首发,结束了邵阳没有国际贸易班列的历史,正式迈入“口岸时代”“通道时代”;白新高速建成通车、永新高速全线贯通……

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成功首发。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从政策到服务,从交通“硬件”到解难“软件”,我市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拿出真金白银,做好优质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良好企业发展生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未来,在政府发力、企业努力、各方合力之下,我市民营经济必将一路繁花,一路高歌!

编辑:蒋玲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