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纪念碑:记述抗战相持阶段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0日 03版)
本报记者 赵嘉伟 本报通讯员 杜庭语
【伟大历程 英勇壮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岳麓山顶,云麓宫旁,一块青石碑竖立在六角亭内。这块立于1948年的石碑是为纪念长沙会战胜利而设立的,碑刻记述了1939年9月起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
1938年10月,历时138天后,武汉失守。1939年5月,仅仅53天,南昌失守。
长沙作为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重要的战略要点日益凸显,这里不仅是国民政府粮草、兵员的重要供给基地,也是扼守我国西南地区战略大后方的门户,一旦长沙失守,不仅湘西岌岌可危,重庆也将暴露在日军的铁骑之下。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10万余兵力,由赣北、鄂南、湘北分兵进犯长沙,企图在短期内将主要驻守湖南、鄂南、赣省的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国民党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凭借着诱敌深入、伏而击之的战术,一支又一支日本军队落入其包围网,南下最远的仅是一支日军残部,止步于长沙以北30多公里的永安市。
两年后,日军再次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12万余人,向中国军队展开攻势。此次战役日军兵力集中,日军第四师团遂突入长沙城。但是由于其他战区均趁日军集结兵力攻击长沙之时主动出击收复城池,日军被迫放弃了刚刚占领了两天的长沙城,仓皇北撤。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九战区主力的计划失败。
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人“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围歼,薛岳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天炉战法”,这套战法在随后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了出色的战果。1942年年初,驻武汉的日本部队6万余人进军湘北,用以牵制第九战区之兵力,负责掩护香港方向的行动,第三次长沙会战随即拉开序幕。中国军队沿着新墙河、汨罗江逐级抵抗,头脑发热的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坚持向长沙进军,却没想到早就掉入薛岳设计好的“口袋”中,陷入重重包围。合围之下,日军全面溃退,最终被歼灭5万余人,此后两年都没有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
“三次长沙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研究所所长谭献民对记者说,“除了国民党的正面抵抗,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对于保卫长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徐特立、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得以来湘开展广泛的抗日统战活动,国军将领张治中主政的湖南省政府与中共湖南省工委以及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团结合作,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在会战开始前,当地民众在政府的组织下与中国军队互相配合,把新墙河至捞刀河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部破坏,这一地区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层,成为新土,从而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从施展,致使其战斗力大大减弱。
“当时,日寇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长沙会战纪念碑旁的介绍石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群舍身为国的英勇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
作为长沙保卫战的核心阵地,岳麓山周围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战争遗迹以及纪念建筑。沿着爱晚亭后的小径行走200多米,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临时指挥所旧址及各处炮兵阵地、作战壕沟等战事遗存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岳麓山脚下,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七十三军抗战烈士公墓已经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重新修建的麓山忠烈祠被命名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七七”“九三”等抗战纪念日都会有大中小学生、社会团体等在此举行缅怀英烈活动,用这个方式纪念在长沙会战中守卫国土的英勇将士。